< < 基于智能识别、智能诊断技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基于智能识别、智能诊断技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智慧感知层、智能采集层、通信传输层、云端融合层组成。系统能够帮助用户在短时间内灵活、迅速地搭建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实时化、智能化监测,从而帮助用户将监测数据在云端快速融合,打通数据链路。
智能识别、智能诊断技术围绕智能传感器、采集终端及云端平台进行应用。我司所有传感器、采集终端及软件平台均支持智能识别及智能诊断的应用。用户在现场通过采集仪对传感器身份参数进行长距离远程智能识别,进一步的通过软件平台对传感器资料进行一键配置,从而使得传感器资料秒速批量导入,整个过程省时省力。尤其在在传感器安装初期、传感器资料配置、安装完成后传感器排查、现场测量读数、远程配置调试等场景均发挥有效作用。智能诊断技术方便用户远程诊断传感器故障,可判断阻值异常、电缆开路、电缆短路、接头进水等多种故障现象。用户通过云平台、人工读数仪等系统及终端导出诊断报告,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故障原因。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组成
智能传感器,包括:渗流、渗压、水位、水雨情、沉降、倾斜、位移、温度、土壤墒情、应变、应力等;
智能采集终端,包括:GDA型数据采集仪(1/4/8/16通道)、MCU型自动测量单元(可扩展,8/16/24/32通道)、VW型全功能读数仪、水文模块终端、遥测终端机等;
云端平台及应用软件,包括:葛南云®——智慧水利安全监测云平台,Datamint®系列数据采集及管理软件等。
技术优势
稳定可靠:高精度测量,数值稳定,适合多种应用场景
高效采集:多种数据接入及传输方式,保证数据及时和连续性
智能监测:智能识别、智能诊断、智能混接、云边端协同监测
全面保障:数据加密保护,多重预警联动,专业技术服务
集成度高:采集终端内置采集、供电、通讯、温湿度监控等功能模块,集成度高,操作简便;传感器自带防雷防静电机制,采集终端采用金属外壳,有效防护电磁干扰。
自由配置及扩展:所有采集终端均可配置为单功能:振弦、差阻、模拟量、数字量;多功能(振弦、数字量混接);全功能(智能混接)采集模块,灵活组网。可通过配套不同数量的采集模块,实现8/16/24/32采集通道扩展。
智能混接:支持采集振弦、差阻、电流、电压、数字量输出的传感器信号,传感器通道接入任意组合,每个通道任意混接,支持网络远程切换。内置24位高分辨率的AD转换器,宽动态范围、高阻抗、高 CMR,可接入数字信号、±5V 电压信号、0~20mA 电流信号传感器;可接入一路翻斗式雨量计(开关量),可任意接入通讯为标准 Modbus RTU 协议的传感器。
多种通讯方式:标配 4G 全网通通信模块,支持联通、移动、电信,支持多中心上报;内置485接口、蓝牙;适配以太网、WiFi、NB-Iot、LoRa多种通讯方式。
多种采集方式:定时采集,实时采集,分时段采集,单点采集;支持自报,召测,本地存储等工作方式;
多种工作方式:具有远程控制功能, 可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 使终端和设备进行通信, 并从终端远程控制设备,对程序固件进行升级;
多种供电方式:内置大容量锂电池,支持同时接入市电及太阳能供电方式,供电方式和电压状态即时上报,电量不足时主动发送消息提醒。内置高效电源管理系统,自动切换工作模式,低功耗长期运行。
支持数据解算及行业规约:支持TCP/MQTT协议,根据项目需要配置数据协议,支持SL651《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采集协议,支持多个省级平台协议、一站多发,支持应变,裂缝,位移,渗流等数据解算,支持远程自定义解算公式配置,自动计算工程值。可根据用户平台协议进行定制开发;与水文、防汛指挥等相关业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本地存储:超大容量,本地可存储30000条采集数据(每通道),断电不丢失,数据可通过不同方式从平台进行远程读取或操作。
数据补发:具有数据补发功能,当网络信号较差导致数 据发送失败时, 设备可记录时间并在下次上线时补发。
阈值触发:具有阈值触发功能,当采集数据超过所设阈值时, 触发相应控制动作。
人机交互:均置蓝牙模块,配置手机蓝牙APP,APP具有配置、查询、实时采集、智能识别、智能诊断、设备升级等功能;配套液晶显示屏,显示设备状态,可在线查询存储数据,执行在线采集,方便了现场人员测量、校验、比对测量数据。
符合规范要求:满足 DL/T1134-2009《 大坝安全监测采集装置》规范要求,满足外观质量、基本功能、采集模块通道数、定时采集周期、采集时间、测值稳定性、电压拉偏、连续通电、绝缘性能、抗 电强度、浪涌 (冲击 )抗扰度、抗电磁干扰、气候环境适应性 、机械环境适应性。
本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多个地区的数千工程监测场景,采集终端将采集到的安全监测传感器测量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的方式上传到远端平台,实现应力应变、变形、位移、压力、渗流、倾斜、沉降等监测,从而实现远程安全监测,为管理单位提供决策的依据,提高相关水利工程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益。